提到策劃工程投影機支持的藝術展,你會想到哪些方案?
融合投影?異形投影?還是360度沉浸式投影?或者再來點體驗應用,調和出交互式投影的趣味。
對于普通觀眾,這些足夠豐富,但對于專業人士來說,可能有些見怪不怪,想要藉此拿下新項目,頗為費力。就不能再來點不一樣的?本期我們將視野拉到古典藝術之都法國巴黎,先品品案例中兩張強悍精彩的動圖吧!
隆重介紹!新型態博物館Atelier des Lumieres
Atelier des Lumieres位于巴黎,位處這個擁有上百家展覽展示場館的豐沛藝術文化的古都,對于新建場館來說,要從歷史悠久、故事精彩、館藏豐富的各家場館之中脫穎而出,考驗策展人員的創意與想象力。
開館于2018年4月,Atelier des Lumieres有別于通常認知的博物館形態,這里沒有實體的藝術作品,這里只「典藏」光,也只「展示」光,突破觀眾無限想像的博物館,一開館就受到矚目,近期推出現象級巨作,再度打敗周遭林立的各大主題博物館藝術館,成為熱議話題。
明基視界(BenQProjectors)拆解這座光之博物館的成功緣由,解讀新策展概念何故躍升今年度拿案新寵。
展覽展示新概念
AMIEX(藝術與音樂沉浸式體驗)
2010年,法國最大的私人藝術機構Culturespaces認為,數字技術將在21世紀展覽中作用重大,如果能用科技連接起過去與未來,藝術展覽的多元化形態勢必會發生奇妙的反應。
Culturespaces隨后還提出一個新名詞:AMIEX藝術與音樂沉浸式體驗。策展內涵在于利用投影技術搭配音響設備,創造藝術和音樂融合的獨特沉浸式體驗感官體驗豐富的傳媒藝術,提供給觀眾一種物質和激情的情感體驗,并真正在「Atelier des Lumieres光之博物館」實現。
Atelier des Lumieres位于巴黎東部中心地帶、介于巴士底廣場 (Bastille)與國家廣場(Nation)之間,原是一座廢舊鋼鐵廠。從外頭看,灰與白交替的高墻,透露出淡淡的疏離感,有如一位衣著優雅的知性女子。而走進去就開始變身性感辣妹,五光十色的景象讓人目不暇接,外表有多冷感,內里就有多絢爛。
近期熱門展項是梵高的數字化作品展,采用140臺工程投影機,投影范圍覆蓋從天花板到地面、高達10公尺墻面,面積共3300平方米,投影內容收錄將近2000幅梵高畫作,每片投影作品預計使用數千張高清圖像、軟件和技術制作,規模和效果令人咋舌。走過這些巨大無比的動態高清圖像,仿佛走過梵高燦爛而孤寂的一生。
除了高知名度的藝術IP梵高作品,技術層面,AMIEX展覽需要聲畫共振,即投影巨幕與音響設備相輔相成,視覺上嘆為觀止還不夠,專門創作符合主題的音樂,再度強化氣氛,完成沉浸式場域對觀眾的四面包抄。
這樣一來,以往藝術展、畫展的靜態觀展方式被打破,影像淡淡流動,置身空曠展館的觀眾也需要信步流動,即使畫家早已作古,畫作也已歷經滄桑,都能通過數字科技重獲新生。
AMIEX展覽基于獨特的視頻安裝和空間化音樂系統,強調流暢體驗全場,因此投影機機體必須完美隱藏,讓藝術體驗更加突出,因此投影設備的靈活性倍感重要。
活化經典藝術IP,不愁沒人看
光之博物館帶給我們的啟示是,如果內容IP足夠有吸引力,以工程投影機為核心設備,輔以音響、周邊設備,朝向五感體驗的策展概念,就能打造出震撼人心的藝術展。而不同于靜態的、實體的藝術展,它將會是見所未見的數字藝術展。
至于內容從何而來,過去浩如煙海的古老經典藝術作品,通過數字技術制作再生為多媒體內容,不存在版權風險。或者直接基于數字技術從零創作,讓AI生成神秘變幻的圖像。
光之博物館首展展項:AI生成的詩意圖像
2018年4月,光之博物館首展于在法國南部薰衣草之鄉普羅旺斯開啟, 展項就包括一眾名畫家的數字投影作品,克利姆特、席勒、畢加索、夏加爾等赫然在列,吸引65萬人次參觀。巨大空間內無縫銜接出風格多變、名家匯集的壯麗畫卷,強勁的視覺效果和沉浸感裹挾住游客。
又比如20世紀黃金色彩大師克里姆特的作品,將輪廓線的面和古典主義鑲嵌畫的平面結合起來,獨特而富有感染力,與投影的光感、沉浸感疊加,促成嶄新的數字藝術表現,再搭配精心選擇的大師級音樂作品,極具觀賞體驗。
讓展覽變得更「好看」
沉浸式體驗不單是視覺的身臨其境,聽覺、觸覺甚至嗅覺都可以有參與權。宗旨就是讓展覽變得更好看、好聽、好感受。
Culturespace主席Bruno Monnier認為,「數字技術已經成為強大的傳播載體,能夠起到在不同的時代之間創造連接、為藝術實踐增加活力、強化感情、觸及更多觀眾的作用。」
透過藝術文化、數字動畫技術、音樂或者其它技術設備的結合,展覽形態不斷演變,科技與藝術的邊界不再涇渭分明,科技工具也不顯得「卑下」,相反,正是科技的力量革新了藝術表現形式。不僅讓經典作品如獲新生,也能從零創作數字時代的新藝術,只要具備一套系統的空間裝置,展覽內容便能歷久彌新生生不息,這是技術的進步,也是藝術文化的蛻變。
附錄:光之博物館2019年主題展
展出分為如下三個主題:梵高•星夜、日本夢•浮世繪、托馬斯•范茲的「詩歌」。
梵高•星夜
梵高筆觸下的大膽色彩和強烈情感,碰撞上數字技術后效果翻倍!展項選取畫家創作早期到中晚期約2000幅成熟作品,其中精選500幅制作高清動態數字內容,投射到巨大無比的墻面,視聽效果覆蓋整座劇院,帶領觀眾近距離了解藝術家傳奇孤寂的一生。
日本夢•漂浮世界
靈感來源19世紀下班葉流傳于歐洲的日本版畫,歌舞伎、浮世繪、武士道精神,都是讓歐洲人深深著迷的「日本主義」元素。以藍色的水流和海浪為基調,同樣色彩鮮明。
選擇日本主題與梵高展同步推出,原因也是梵高生前對日本文化情有獨鐘,在他和弟弟往來信件中曾提到:「南方艷陽高照,總讓我想起帶有異國情調的日本浮世繪作品。」
托馬斯•范茲的「詩歌」
更加「原生」的數字藝術,Le Studio基于天體物理學構建本展項,展示了宇宙和星星的詩意之美。沉浸在神秘莫測的宇宙中,耳畔是恢弘悲愴的管弦樂,參觀者可以置身其中觀察星體運動。托馬斯•范茲的影像詩歌探討了人類在宇宙中的價值,并凸顯我們周圍無窮空間的極致美麗。
圖片視頻素材來源:光之博物館官網、騰訊視頻